苏州市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惠民服务圈

 人参与 | 时间:2024-06-18 20:56:01

□苏报记者 叶永春

从老旧物品的苏州市积时代实践维修满足老年人的“怀旧情怀”,到夜校课程在年轻人中“火出圈”,极打文明实践的造新覆盖面不断提升;从整合医疗卫生、生态环保、文明物业服务到助老扶幼,惠民文明实践中心(所、服务站)的苏州市积时代实践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从农村到城市,从公共场所到居民小区,极打文明实践的造新触角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近年来,文明苏州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惠民不断整合资源、服务拓宽渠道,苏州市积时代实践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极打需求,让群众就近就便参加丰富多彩的造新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积极打造文明实践惠民服务圈。

引领群众需求——提升文明实践的认同度

在吴江区松陵街道芦荡社区,8小时工作之外的精彩——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校吸引着广大青年人群。从今年3月正式开出第一堂课以来,每周五晚6点半,夜校均准时开课,居民加入微信群,便可接龙报名。夜校的课程,有烘焙、瑜伽、绘画、插花,还有八段锦和心理辅导等,学员若有更多需求,可以写下来投入“心愿箱”。课程内容和授课老师均来自群众,又服务群众,掀起了可持续又便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

在常熟市,一场喜宴正在辛庄镇嘉菱村自建的新风礼堂内举办。记者了解到,这个礼堂是村里利用原有的闲置场地改造而成,一次可以容纳50桌,自礼堂启用后,已经承办了村里大大小小不少的宴席。“礼堂很漂亮,我们村民使用还有优惠,这些桌椅都是免费的,厨房里也有设备,我们只要叫几个厨师就可以了。”新郎李先生说。为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常熟市打造集礼堂、讲堂、宴席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新风礼堂,通过制定宴请标准,发布“新风菜单”,在为村民办喜宴提供便利场所的同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自新风礼堂推出以来,已承办了1500多场农村宴席,累计为群众节省支出约3000万元。

文明新风要入脑,更要入心。在张家港市,专门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社会心理服务行业分中心,设置了心理健康科普馆,并配备专职人员,构建党政主导、市镇村三级联动、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单位家庭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202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中,张家港市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理性平和、向上向好,居民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信任感、信心感的评价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小小“开心驿站”正不断推动优秀文化和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精神文明建设汇聚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从一间间夜校、一座座礼堂到一个个驿站,文明实践就是要顺应群众最切身的需求,从而引导群众提升文明素养。比如姑苏区紧扣辖区内老龄人口较多这一现象,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提供教育文化文艺、医疗康复护理等一站式服务,构建“学养教乐为”共同体;苏州工业园区依托其独有的邻里中心模式,打造邻里文明实践圈,围绕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内容提供服务,为文明实践“圈粉”。仅去年一年,全市各中心、所、站就梳理了群众各类需求2万余条,线上线下受理服务需求咨询达10万余人次。各地围绕群众需求,不断开发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项目,每年推出100项文明实践重点项目,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认同度。

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服务群众的有效性

每周一次的“集中便民服务日”,退役军人服务大厅内都人潮涌动。2022年以来,随着苏州市退役军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挂牌成立,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四面开花,成果丰硕。自去年起,市退役军人分中心联合苏州高新区新狮社区文明实践站开展结对共建,策划实施了“暖心红土地——退役军人送关爱”品牌项目,将分中心资源引入基层社区,带领社区居民一起开垦“红土地”,撒下爱老助老暖心种子,待“暖心菜”丰收后,将新鲜蔬菜送往高龄孤寡老人家中。在苏州市优待证“双免”政策落地后,分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见‘证’拥军情”重点项目,为全国各地持证来苏旅游的优待对象提供政策咨询和最佳出行体验服务。分中心还“主动出击”,走进各地文明实践所(站),结合市民需求,开展应急救助知识宣讲。

需求离不开供给,服务离不开专业,围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苏州市创新探索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市级层面,先后建成住建、交通、园林、应急、民政、司法、城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环保、人社、水务、退役军人、国资等17家行业文明实践分中心,布局各类行业文明实践阵地1200余个,延伸建设特色文明实践点(基地)3714个。

在昆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创新探索直达企业一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模式,推出了“益企来”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已在昆山全市范围内开展“益企来·学习”“益企来·文艺”“益企来·健康”“益企来·科普”“益企来·环保”“益企来·关爱”等六大主题活动。目前,昆山已有91家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达成共建意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便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仅以周市镇为例,今年以来,以企业员工为主,围绕“文明实践集宿行乐业周市向未来”主题,结合职工需求,镇党群工作局、社会治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会、妇联、团委、“两新”党委组织等部门单位进驻企业,共同探索职工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服务项目和活动,实现文明实践与乐业安居的“双向奔赴”。

“1001、1002、1003……”在苏州市立医院门诊大厅,市民蔡先生正为昏迷倒地的“受伤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在身旁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患者”成功苏醒……这一幕,是苏州市立医院常态实施的“市立医心”文明实践服务项目的内容之一,作为卫生健康行业文明实践分中心的特色服务站点之一,市立医院健康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为市民群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急救培训,有效提高了市民群众的自救、急救能力。

如今在百度地图搜索“质安卫士工友港湾”,还可在全市重点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周边查找到专门为建筑工人打造的文明实践服务点。“这是我们紧扣群众需求,延伸工作网络,推动住建行业文明实践工作向专发力、向下延伸、向深拓展的一次探索,目前已经有30个站点了。服务站点可为工友们提供喝水、歇脚、用药等服务,还定期开展理论政策宣传、法律知识普及、健康诊疗咨询等,深受广大工友的欢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施红健说。

行业文明实践的创新探索,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业性得到了加强,服务群众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保障。正是有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阵地、服务保障,在各中心(所、站)间形成了社会共建共享、资源融合发展、项目出新不断的文明实践服务圈,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拓宽服务渠道——提升实践阵地的活跃度

在吴中区颐和湾花园,有一个群众家门口的文明实践点——运河图书馆。这家图书馆不仅发挥社区图书馆功能,还集体育健身、文化传播、文艺传承、理论宣讲等功能于一体。“运河图书馆虽然开在小区里,但面向广大群众开放,提供图书阅览服务,还和社区、老年大学等合作,结合群众需求,推出了不少同昆曲、园林文化等有关的活动。”运河图书馆负责人董文益介绍。正因满足了众多群众的学习需求,运河图书馆每个周末都预约爆棚,还获得了由江苏开放大学和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联合颁发的“四星学习苑”称号。

居民小区有图书馆,青年人才会聚的集宿区则有一站式文明实践服务站,以及以集宿区为核心拓展的文明实践圈。在苏州高新区木桥公寓、阳山泊寓、国际青年创新社区等,结合集宿区人群特点和需求,在每个周末、节假日,都会引进各行业单位及所、站服务项目,把文明实践活动办到集宿区,在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就近享受服务的同时,还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集宿区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集宿区治理效能,还提升了集宿区服务水平,让青年人才们走得更近,幸福指数大为提高。

在相城高新区,元和塘贯穿南北,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辖区内有文化企业百余家,通过资源整合,这些文化企业闲置的文化空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通过与御窑、峰汇园、水漾花城、华元、玉成、姚祥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动,广泛开展走读宣讲、文艺展演、阅读体验等文明实践活动,形成了文明实践服务矩阵,高效、专业配置各类文化企业资源,凸显地域特色。相城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企业文明实践圈。这些建在产业链上的文明实践圈融合了属地企业、街区、社区、景点等多方资源,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而在太仓市,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设让文明实践可观可感、可学可做。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运用水务、退役军人、卫健委等行业资源,精心建设全程4.3公里的文明实践主题健身步道,将国防教育基地、节水教育基地、中草药科普基地、农耕文化园等15个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串点成线,连成步行1小时“行走的文明实践圈”。今年3月,太仓立足电站村,打造金仓湖片区文明实践分中心,复制成功经验,成立沿江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不断扩大服务群众的“幸福半径”。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服务。苏州市已构建起“中心—所—站”与“行业分中心—实践点”双线并行的文明实践工作格局,极大提升了各类阵地的活跃度,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群众生活。